上海高校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全市综合平均分90分以上的高校达到100%!

阅读次数:3355 来源: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发布时间:2021-10-09 18:29:26 分享至:

上海市最新生活垃圾分类考评数据显示,2021年1-8月,全市综合平均分90分以上的高校达到100%,与2019年、2020年相比,相关评分有大幅上升。2019年以来,通过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制度规范、加强宣传教育、推动志愿服务、持续开展督导测评等工作,上海市高校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垃圾分类实效和学生分类意识双双提升。

聚焦重点,广泛开展新生垃圾分类入学教育

在市级层面,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师生垃圾分类意识。结合六·五环境日,学生生态环保节、新生迎新毕业季、上海青年志愿者绿色营、“寻找环保代言人”生态文明教育优秀学生讲师选拔赛等时间节点和重大活动全年度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在每年的大学新生录取通知书中,同步寄送“垃圾分类”主题宣传内容,组织全体大中小学生收看垃圾分类线上专题课,做到宣传教育全覆盖。

1.jpg

市教委、团市委共同举办2021年长三角生态文明教育论坛及走进‘五个新城’上海青年志愿者绿色营活动。图为营员在南汇东滩开展净滩活动


2.jpg

市教委、团市委等部门启动“寻找环保代言人”——生态文明教育优秀学生讲师选拔赛,图为学生代表在开幕式上分享垃圾分类及爱粮节粮心得体会


今年9月,为做好高校新生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普及,巩固老生源头分类意识和习惯,市教委联合市绿化市容局,依托市资源利用和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向高校提供“垃圾分类青年讲师进校园”服务。通过绿化市容系统、学校垃圾分类推进办、生态文明志愿总队的青年志愿者到学校和新生面对面的讲解、交流,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在第一时间知晓上海垃圾分类有关规定和具体要求。

上海各高校也都抓住“新生入学教育”这个关键点,通过新生入学第一课专题教育、发放垃圾分类地图和宣传册、开展垃圾分类测试等各种举措让新生们重点了解本校垃圾分类具体要求,包括垃圾筒点位设置、定时定点投放制度、校内垃圾分类公共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等,做到新学期学校垃圾分类工作不间断、不松懈、不混乱。


3.jpg

开学之际,复旦大学制定校内大学生活垃圾分类公约,涵盖分类标准,投放管理制度等内容,公约不仅放入新生大礼包,而且在生活园区广泛张贴,使广大新生在踏入校园之初第一时间学习到了垃圾分类的专业知识


4.jpg

新学期同济大学在学校生活园区建设15个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点,每个投放点均配备照明、供水、网络监控等设施设备,全面覆盖学生生活园区,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满足学生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需求,提供便利和保障


5.jpg

上海音乐学院对垃圾房作了精心改造,并取名“旧料别院”,图为旧料别院正面图


6.jpg

上海建桥学院垃圾分类志愿者在分发宣传单并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据统计,目前本市高校均已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和常规宣传教育体系,全市高校均成立了大学生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分支机构。后勤、学工、团委、组织人事、工会等部门针对学生和教职工特点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垃圾分类育人长效机制已基本建成。

打造亮点,通过“科技+”提升垃圾分类工作实效

今年秋季学期“上海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监管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整合了本市高校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效数据,实时反映各高校每月的垃圾分类第三方测评情况,每季度、每半年的综合测评成绩,高校四类垃圾产生量数据,各高校的基础情况和宣传教育、风采展示等内容,为垃圾分类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也为各高校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提供数据服务。


7.jpg

上海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监管平台


根据《上海高校生活垃圾分类指南》《上海高校生活垃圾分类评分标准》《上海高校生活垃圾分类综合评定标准》的要求,市教委会同市绿化市容局等相关部门每月都对上海63所高校的112个校区开展全覆盖的第三方测评,每季度、每半年对所有高校开展综合评审,并向全市公布测评和评审情况。由于测评工作量大,测评主体面广,为了更好地统筹、整合、分析情况,上海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20年上半年牵头开发了上海市高校生活垃圾分类线上测评系统,并通过1年多的运行,积累了全市高校垃圾分类的各类基础数据和测评数据。

“上海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监管平台”的数据直接对接“上海市高校生活垃圾分类线上测评系统”,真正做到数据真实可靠,及时有效。通过监管平台,网格化管理制度得以真正落实,每月“一校一策”地为各个学校开具垃圾分类工作诊断书变得切实可行。

为提升垃圾分类的智能化水平,在暑假期间超半数的高校也对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增加了学校垃圾分类工作的科技含量。其中,复旦大学添置了智能垃圾箱、次氯酸消毒除臭设备;上海交通大学新建四分类垃圾箱房;同济大学建造了新的垃圾分类一体式压缩站;华东政法大学安装湿垃圾减量处理装置、垃圾压缩机、雨污水分流等设施。


8.jpg

复旦大学共采购75组智能物联环卫垃圾箱,初步建立了覆盖全部四个校区的垃圾分类“物联网”,有效提升了工作智能化水平


9_看图王.web.png

同济大学引入两网融合“爱分类爱回收”,33台回收机分布于校内教学生活区域,师生员工通过互联网+回收的数据体验,引导实现可回收物的源头减量化、规范化和数据化。两网融合引入以来,年均完成超820吨的回收量,大幅减少了后期垃圾分类回收的压力。


突破难点,推进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建设

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市教委围绕如何处理好攻坚战与持久战、管理与服务、约束性与创新性的三方面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数据分析,以问题为导向,找准解决难点的突破口。


10.jpg

上海市教委发布2021年生态文明教育系列宣传海报,用鲜亮的色彩吸引学生们关注生态文明


根据一年多的试运行情况,对现有的《上海高校生活垃圾分类指南(试行)》《上海高校生活垃圾分类评分标准(试行)》《上海市高等院校生活垃圾分类综合评定标准(试行)》进行修订完善,全面对标本市垃圾分类工作新要求,推动高校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建设。一是继续提升垃圾分类工作权重,将本市各高校的垃圾分类工作作为“一票否决”的重要指标纳入文明校园创建考核指标体系;二是推动形成垃圾分类工作合力,将综合评价责任分解到学工、人事、宣传、后勤等具体部门;三是强化垃圾分类过程管理,将第三方测评中的实效评分从只考核结果变更为考核师生投放过程和结果并重;四是加强学生生活园区专项治理,减少外卖对学校垃圾分类工作的影响;五是继续开展垃圾分类课题研究,在《上海高校两网融合推进工作问题与路径》《上海高校湿垃圾资源化处置工作研究》结题的基础上,开始新课题《垃圾分类工作视域下的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研究》《生态文明视阈下大学生垃圾分类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研究》《本市高校制止餐饮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政策建议》的研究工作。


11.jpg

由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创作的歌曲《垃圾分类一道来》,一次次在舞台上唱响,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生动载体


12.jpg

上海建桥学院在每栋学生公寓增设了垃圾分类主题文化墙、文明标语等,营造人人皆知、广泛参与的浓郁氛围


各高校根据修订后的规范,新学期开始调整完善本校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在学生生活园区广泛实行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制度。很多高校也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对学生垃圾分类的知、信、行等情况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的相关数据形成论文《上海某大学学生生活垃圾分类知信行现状调查》被《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录用。上海外国语大学立足本校进行《学校开展定时定点垃圾分类的可操作性——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的课题研究等。

一审:陈娟 二审:陈昌胜 终审:潘鸿声